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  成功案例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9-24
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走向体育馆,他背着一个长长的黑色装备包,里面装着的不是书本,而是他征战赛场的“武器”——重剑,他就是费若秋,一位从法国剑坛崭露头角,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与体育双轨梦想的中国击剑运动员。

从巴黎到纽约:一个不寻常的选择

费若秋的击剑之路始于童年,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他从小就被父母鼓励尝试各种体育活动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当地体育馆看到了击剑比赛,立刻被这项“运动的象棋”所吸引。“那是一种独特的魅力,既需要身体的敏捷,又需要头脑的策略,”费若秋回忆道。

在法国训练期间,费若秋迅速崭露头角,成为当地击剑圈的新星,他曾在法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中跻身前八,并获得过巴黎地区锦标赛的银牌,就在法国体育学院向他抛出橄榄枝时,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申请美国的大学。
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离开法国的击剑温室,”费若秋说,“击剑固然重要,但全面的人生经历同样珍贵,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和竞争激烈的击剑项目,这让我能够追求学术与体育的完美平衡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哥大生活:在学术与击剑之间寻找平衡

哥伦比亚大学的击剑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,是NCAA一级联盟中的重要力量,对于费若秋来说,在这里训练既是一种荣誉,也是一种挑战。

“每一天都是与时间的赛跑,”费若秋描述他的日常安排,“早晨6点开始训练,然后赶去上课,下午又是学术会议和团队训练,晚上还要完成课业,有时候我甚至直接在图书馆里穿着击剑服学习。”
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索萨对这位来自法国的中国队员赞不绝口:“费若秋带来了国际化的视角和丰富的比赛经验,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能够将学术上的严谨带到体育比赛中,他的战术分析能力远超同龄人。”

费若秋主修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双学位,这个看似与体育无关的选择实际上与他的击剑理念息息相关。“击剑就像算法,你需要输入数据(观察对手),进行处理(制定策略),然后输出结果(执行动作),经济学则帮助我理解竞争的本质和决策过程。”

文化融合:法式击剑与美式竞技的碰撞

作为一名在法国接受训练的中国运动员,现在又置身美国大学体育环境,费若秋经历了有趣的文化适应过程。

“法国的击剑训练更加技术导向,注重细节和形式美;而美国大学体育更强调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,”费若秋比较道,“在法国,我们可能会花整个下午练习一个简单的步伐;训练更加高强度且多样化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这种多元背景使费若秋形成了独特的击剑风格,哥大队友詹姆斯·彼得森说:“他的打法既有欧洲传统的优雅和精确,又融入了美式竞技的侵略性和适应性,当他站在剑道上,你能看到三种文化的融合。”

费若秋还提到了语言带来的有趣体验:“我的击剑术语大多是法语的,现在需要转换成英语,有时候在比赛中我会情不自禁地喊出法语术语,让裁判和对手一脸困惑。”

挑战与成长:大学生运动员的双重压力

大学生运动员的生活远非外人想象的那般光鲜,除了要维持竞技状态,还必须达到严格的学术标准。

“最困难的时刻是上个学期的期末周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我同时有五门考试和一个重要的地区锦标赛,有三天时间我每天只睡两个小时,白天考试,晚上训练和比赛,最后一天比赛结束时,我几乎站不稳了。”

这种高压环境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长。“击剑教会了我时间管理和抗压能力,这些技能反过来又帮助我的学业,现在我能够更高效地学习,更冷静地应对挑战。”

费若秋还谈到身份认同的挑战:“作为中国学生,我代表着中国青年的形象;作为哥大学生,我肩负着学校的荣誉;作为击剑运动员,我要对团队负责,有时候这些角色会产生冲突,但慢慢地我学会了如何整合它们。”

体育与学术的双轨梦想

尽管课业繁重,费若秋在击剑场上同样表现出色,他已经帮助哥大击剑队在多场常春藤联盟比赛中取得胜利,并个人获得过东部校际击剑锦标赛的前三名。

对于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:“短期目标是帮助哥大赢得常春藤联盟冠军,长期来看,我希望能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,我也在探索体育科技领域,希望将来能够开发出帮助运动员训练和预防伤害的技术解决方案。”

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,代表了一种新时代运动员的形象——他们不再只是专注于单项运动的专业人才,而是能够在多个领域游刃有余的多元个体。

“我始终相信,体育和学术不是对立的选择,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伙伴,击剑给了我纪律和专注,学术给了我分析和创新的能力,这种组合比单独追求任何一个都要强大。”

当夕阳洒在哥大的洛氏纪念图书馆上,费若秋又背起他的装备包,走向体育馆开始晚间训练,这把剑不仅是一件体育器械,更是连接不同文化、不同学科、不同梦想的桥梁,在这条独特的求学路上,每一次出击都是向未来迈出的坚定一步。